2025年8月25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代理副州长巴扎罗夫因涉嫌挪用10亿卢布(约1240万美元)的边境防御工事资金被捕。这是继前州长斯米尔诺夫、前交通部长斯塔罗沃伊特之后科银宏泰,普京在国防领域掀起的又一轮反腐风暴。
这场风暴从地方官员扩展至中央部门,表面上是清理贪腐,实质却是战争压力下普京对国家机器进行的“外科手术式”整顿。那么,普京为何在此时选择对国防系统动手?风暴会走向何处?
一、三大案件揭开“战时贪腐链”
1.巴扎罗夫案作为库尔斯克州代理副州长,他被指控挪用巨额资金,导致2024年乌军攻入库尔斯克时,防御工事迟迟未能完工。
2.斯米尔诺夫案前州长因同样的罪名接受调查,进一步揭露了地方层面在战时依然“中饱私囊”的黑暗面。
3.斯塔罗沃伊特事件这位前州长兼交通部长在被解职后自杀,外界普遍认为与国防工程贪腐案相关。
三起案件均发生在2024年乌军反攻最激烈的阶段,腐败不仅拖延了防御建设,还直接削弱了俄军抵御能力。
二、普京为何盯上国防系统?
1.战争压力下的“止血”需要俄军在库尔斯克失守,暴露了防御体系存在的巨大漏洞。普京在国家安全会议上怒斥:“贪官伸手国防预算,就是在帮敌人递刀子。”反腐因此成为稳军心、止损失的必然手段。
2.权力格局的“精准打击”边境州长期由地方势力掌控,中央难以完全控制。此次反腐既是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也是向军工复合体敲打警钟——那些“报价虚高、偷工减料”的老问题已不容忍。
3.民意与合法性考量俄独立民调显示,超过八成民众支持“对战时贪腐官员重判甚至极刑”。普京借此树立“铁腕救国”的形象科银宏泰,也在经济低迷中寻找新的合法性支点。
三、风暴下一个可能波及的对象
1.地方层面别尔哥罗德、布良斯克等同样遭受乌军袭击的边境州官员,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审查目标。与此同时,与防御工程相关的承包商和企业主,也可能被当作“替罪羊”接受审判。
2.中央层面
国防部文职系统:主管装备采购的副部长克里沃鲁奇科已被举报收取回扣。
国家近卫军:其2024年的预算执行率仅为67%,存在挪用嫌疑。
高风险人物:副总理曼图罗夫(负责军工产业)、国防部副部长伊万诺夫(主管后勤)。
四、三种可能走向
1.温和路线:点到为止仅限于地方官员,中央高层不受触动,反腐更像是政治表演。
2.激进路线:全面清算波及军工集团和国防部核心人物,虽然震慑力大,但有可能引发精英阶层强烈反弹,甚至威胁政权稳定。
3.折中路线:选择性严打牺牲个别重量级人物平息民愤,保留现行管理体系,仅做局部修补。最可能的路径是:普京通过“打大老虎”来立威,但避免触动根基。
五、反腐背后的国际博弈
1.对乌克兰:转移责任通过揭露腐败,普京试图把战场失利归因于“贪官误国”,而非军事失败,以削弱乌克兰的舆论优势。
2.对西方:释放信号展示俄罗斯“自我纠错”的能力,借机缓解部分制裁。然而,美国务院已经回应称:“反腐表演掩盖不了体制性的腐败。”
3.对中国:风险管控中国是俄罗斯军工替代供应的重要伙伴,反腐清理有助减少合作中的灰色空间。但如果波及中俄合作项目负责人,也可能影响双边效率。
六、历史的回响
沙皇时代:克里米亚战争因后勤腐败惨败,推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苏联时期:阿富汗战争中军官倒卖物资,加速军队瓦解。
普京当下:试图通过“可控反腐”防止重蹈覆辙,但高度集权体制本身就是腐败的温床。
结语:反腐能救俄罗斯吗?普京的“反腐开刀”,本质上是战争拖累下的被迫反应。短期内,它能清理部分蛀虫,重塑军心,凝聚民意;但若不触动“权力与资本共生”的深层结构,最终仍可能沦为一场政治秀。
真正的考验在于:当风暴逼近核心权力圈时科银宏泰,普京是否有胆量“挥泪斩马谡”?
亿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