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如今已经过去了28年。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香港近日迎来了一批中国军舰,其中就包括了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配套的国产航母——“山东舰”。不仅如此,为了让香港市民更好地了解这艘船,所有学生都可以免费参观。然而,就在霍启刚带着儿子前去参观时融胜配资,却被告知没有资格上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
在香港回归28周年之际,山东舰的到访让整个香港沸腾了。尤其是听说可以免费参观这艘航母后,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见到这艘钢铁巨兽。预约网站瞬间崩溃,成千上万的参观票被秒抢一空。没抢到票的人,只能带着家人去海边,隔着海水远远地望一眼。大家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这次参观,当然是对航母这种庞然大物充满好奇,但更深层的情感,是对自己国家实力的认同和自豪。
香港人看过很多外来的事物,然而这艘航母却不一样,它是自家的,它代表着中国力量。它不再用英文命名,也不需要通过香港海事处来联络。舰身上赫然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几个大字,这让香港市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归属感。这一瞬间,香港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拥有自己的强大力量。就像长久以来寄人篱下的感觉,今天终于有机会在自家院里竖起一根“定海神针”。
展开剩余81%然而,就在这股“航母热”持续升温时,一则关于霍启刚“没有资格”参观航母的消息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霍启刚的儿子是个小军迷,得知山东舰要来,兴奋得几乎做梦都在想着能登舰一看。但当他们来到舰前时,却因为年龄不符参观规定,被拦在了舰外。原来,出于安全考量,参观有严格的年龄限制,11岁以下的儿童是不能登舰的。
尽管霍启刚的身份特殊,他对国家的贡献也无人能忽视,但他并没有通过任何私人关系去“特批”。他选择遵守规定,虽然有些遗憾,但坦然接受了这一结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霍启刚表示,规定就是规定,虽然心里有些失望,但他认为自己必须尊重这个规定。这一态度迅速传播开来,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称赞。许多人认为,霍启刚在众目睽睽之下,放弃了任何特权,遵守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则融胜配资,这样的行为,不仅让人钦佩,也树立了一个榜样。
霍启刚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对香港社会的一次深刻示范:真正的爱国,是在为国家强大而欢呼的同时,也要尊重规则,遵循秩序。爱国不仅仅是喊口号,更是在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是在规则面前,能放下个人欲望,承认人人平等。霍启刚通过这一小小的遗憾,给全香港的家长和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无声课程”:爱国,从守规矩开始。
这堂课,比任何一场讲解航母的导览都更为震撼人心。它告诉我们,只有在尊重规则的社会中,人们才会真正拥有自信,因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和特权都无法凌驾于此。军方方面也非常理解市民的心情,特别为孩子们安排了另一条参观路线——参观军营,尽管没有登上航母,但这一安排也算是对孩子们的一种补偿。
那些幸运地登上航母的孩子们融胜配资,触摸到的是坚硬的钢铁,心中却激荡着滚烫的国家力量。这样的震撼,远胜过课堂上的任何理论教育。也许多年以后,其中某个香港青年会决定投身国防事业,成为守护国家的力量,动力或许就来自于当年那艘庞大军舰在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至于那些未能登舰的孩子们,他们的情感依然得到了释放。比如,在旺角的文具店里,歼-15战斗机模型成为热销商品,商店老板表示,这种小小的物品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大的情感——那就是孩子们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国家认同这个宏大概念,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孩子们日常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书包里的一块橡皮、一支笔。
虽然山东舰的到访只是短暂的,它在香港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几天后,它将与护卫舰一起鸣笛启航,重新融入浩瀚大海。但它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影响,将长久地存在。它让“国家”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鲜活,成为每个香港人都能触摸到、感知到的力量。而通过一个小小的插曲——霍启刚带儿子参观未果的故事,大家也意识到,规则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每个人在面对它时必须遵守的准则。
从1997年香港回归,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军营升起,到今天国产航母停泊在维多利亚港,香港与祖国的联系愈加深厚,愈加自然。当山东舰的轮廓消失在海平面上时,它的影子,却已经深深印在这座城市的心里,成为香港人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
信源:
极目新闻《在港博士生谈山东舰参观感受:“抢票”三天才得到名额,发朋友圈大家都很羡慕》
珠江频道《霍启刚带军迷儿子参观军营,并表示多举办类似活动,有助于年轻一代感受保家卫国的不易》
发布于:天津市亿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