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拖延三年半忠琦配资,战事胶着不下,全球外交舞台再度聚焦欧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博弈。特朗普政府高调斡旋,以“结束战争”为名推动新一轮会谈,其背后有怎样的战略考量?普京与泽连斯基能否实现会面?这场交织着地缘野心与和平诉求的角力将走向何方?本文根据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
一、特朗普的动机:兑现承诺与维系信誉
特朗普之所以急于推动俄乌和谈,首先出于个人政治承诺。他在竞选时曾豪言“上台24小时内结束战争”,然而上任已逾200天,冲突仍在持续,兑现承诺的压力迫使他必须有所动作。
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既是北约的领导者,又被俄罗斯视为战争的根源,显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对于特朗普而言,能否促成和谈,直接关乎美国在全球的信誉与大国地位。
二、和谈对美国的利益
若美国能在和谈中扮演关键角色,不仅能彰显其大国调停的能力,还能进一步稳固跨大西洋联盟。欧洲国家长期将俄罗斯视为安全威胁,即便这种威胁在军事平衡上存疑,但历史记忆和心理阴影让他们对俄罗斯保持高度戒备。因此,美国若能通过和谈稳住欧洲,无疑是对自身利益的延伸和巩固。
正如周波指出,美国与欧洲是不可分割的,既通过北约维持军事联系,也通过欧盟保持政治经济的捆绑。对美国而言,乌克兰战局不仅是地缘博弈,更是维护自身全球利益的重要一环。
三、阿拉斯加会晤:普京的“胜利时刻”忠琦配资
在阿拉斯加的美俄会晤被外界普遍认为是普京的“完胜”。普京不仅获得盛情接待,还在外交舞台上重温了冷战时期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感觉。
这场会晤虽然没有实质性成果,但它的意义在于为后续谈判铺路。普京已经邀请特朗普前往莫斯科会面,特朗普从外交礼仪与政治压力出发,几乎不可能拒绝。可以说,这次阿拉斯加的会晤让普京为未来谈判占据了主动权。
四、欧洲的角色:“不请自来”的绑定
有意思的是,在美乌会晤过程中,欧洲多国领导人积极介入,仿佛“不请自来”。这背后是欧洲对“再现雅尔塔会议”的担忧。他们害怕美俄直接决定乌克兰命运,于是选择与乌克兰“深度绑定”,以确保自己不会被边缘化。
这种集体参与既是对美国的施压,也是一种存在感的宣示。欧洲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话语权”——任何关于乌克兰的决策都不能绕过自己。
五、谈判难点:条件与立场的冲突
俄罗斯坚持的条件包括:
北约不得在乌克兰驻军;忠琦配资
乌克兰军队必须裁减规模;
乌东四州被视为俄罗斯领土。
其中,前两条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实现可能,但第三条是乌克兰无法接受的红线。泽连斯基之所以不断强调“不割地”,不仅因为宪法要求全民公决,还因为当前国内高达七成以上的民意反对妥协。
因此,即使双方都希望停火,但条件差距过大,导致停火与和平协议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普京需要“胜利叙事”,泽连斯基则需要国内合法性,这使得双方短期内无法真正坐到同一张桌子上达成协议。
六、“普泽会”的前景
外界期待普京与泽连斯基直接会谈,但即便见面,也很难产出实质成果。泽连斯基最迫切的是停火,而普京要的是安全框架和国际地位重塑。正因如此,未来很可能出现“边打边谈”的局面,战场成果决定谈判筹码,军事主动权仍是决定性因素。
周波指出:“战争决定谈判桌,而不是谈判桌决定战争。”换言之,任何所谓的“和平承诺”,若缺乏战场支撑,都只是一纸空谈。
七、美欧分歧与战略走向
美欧虽然是盟友,但在乌克兰问题上分歧明显。美国“超脱”,更看重全球战略,只要能结束战争、减少消耗即可。而欧洲则将其视为“生死攸关”的安全挑战,坚决支持乌克兰“顶住”。
欧洲人普遍担忧“俄罗斯得寸进尺”,甚至认为普京有意恢复苏联版图。尽管这种看法在实力层面难以成立,却成为欧洲政策的重要心理驱动。
八、战争的深远影响:世界格局的东移
持续的俄乌冲突已经在全球格局中掀起涟漪。与中东战火交织对比,亚太地区相对稳定,成为全球资本与战略的避风港。世界地缘政治的重心正逐步向东转移,这也是特朗普和美国不得不加大在亚太布局的根本原因。
和平承诺,还是空头支票?
特朗普的“24小时结束战争”承诺,最终能否兑现?答案仍取决于战场。只要乌俄仍在拼抢地盘,谈判就只能是附属品。普京与泽连斯基或许会在国际压力下见面,但真正的和解远未到来。
这场战争注定不会因一句口号戛然而止忠琦配资,所谓的“和平承诺”,更像是一场外交豪赌。它既是特朗普的政治工具,也是全球战略格局的试金石。
亿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